排名 | 證券公司 |
---|---|
1 | 中信證券 |
2 | 國泰君安 |
3 | 海通證券 |
4 | 華泰證券 |
5 | 廣發(fā)證券 |
6 | 招商證券 |
7 | 申萬宏源 |
8 | 銀河證券 |
9 | 國信證券 |
10 | 東方證券 |
11 | 中金公司 |
12 | 中信建投 |
13 | 光大證券 |
14 | 方正證券 |
15 | 興業(yè)證券 |
16 | 中泰證券 |
17 | 平安證券 |
18 | 安信證券 |
19 | 長江證券 |
20 | 東吳證券 |
21 | 國元證券 |
22 | 東興證券 |
23 | 財通證券 |
24 | 東北證券 |
25 | 西南證券 |
26 | 國海證券 |
27 | 渤海證券 |
28 | 山西證券 |
29 | 西部證券 |
30 | 國金證券 |
31 | 華西證券 |
32 | 長城證券 |
33 | 浙商證券 |
34 | 國開證券 |
35 | 天風證券 |
36 | 華融證券 |
37 | 廣州證券 |
38 | 中銀國際 |
39 | 華安證券 |
40 | 民生證券 |
41 | 太平洋證券 |
42 | 中原證券 |
43 | 華龍證券 |
44 | 華創(chuàng)證券 |
45 | 華福證券 |
46 | 萬聯證券 |
47 | 江海證券 |
48 | 信達證券 |
49 | 財達證券 |
50 | 第一創(chuàng)業(yè) |
2019《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選擇排行 |
“新大陸”:起源
1492年,從帕洛斯港起航的一艘船只上,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的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原皇帝的國書,向這兩個國度駛進。在到達第一塊陸地之時,沒有馬可·波羅口中的“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但這次的航行,卻開啟了通往“新大陸”的一個新篇章。也沒人能想到由這次航海之行開通的東西方之間的往來航線奠定了股票市場誕生的基礎。
地理上的新發(fā)現使海外貿易成為了人民暴富的一條捷徑。在那個古老的年代,打造船只和組建船隊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而且要承擔航海之行中所遭遇的各種不確定性風險,這樣的資金成本和風險成本對于任何一個投資人來說都是代價高昂的。為了籌資和實現風險分攤,一種新模式隨之誕生:出海之前,招募投資人來提供航海資金,航行結束后將原來的本金退還給投資人,并將海外貿易所獲得的財富按投入的本金比例進行分配。隨著海外貿易活動越來越頻繁,這種股票集資的形式被廣泛應用甚至成了企業(yè)在初創(chuàng)期間集資的手段,股票市場隨之得到了發(fā)展。
有些股票持有人遇到突發(fā)狀況或急需資金便需要將持有的股票轉讓變現,為了滿足股票轉讓需求并促進股票集資的發(fā)展,證券交易場所開始陸續(xù)出現。
行業(yè)發(fā)展初期,金融管制寬松,證券市場的產品逐漸趨于多樣化,各類金融衍生品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誕生。紅綠交織的交易市場上分分秒秒刷新著數據,牽動著交易者的心。
四處一片繁榮景象,沒有人知道風雨何時會來,這座虛擬經濟吹動起來的高樓也會坍塌。
危急時刻:交錯的命運
2006年、2007年,在此前美國政府極大刺激房地產內需下,目光敏銳的投資者正在瘋狂地創(chuàng)造著做空CDS(信用違約掉期)的機會?!胺康禺a市場崩潰,最終肯定是政府買單,做空CDS賺的錢,本質上都是納稅人的錢?!笨上У氖亲C券市場的眾多交易者中,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有著與查理·芒格這樣的遠見。
終于,存在信用危機的隱患下,華爾街金融機構接連倒下,一場波及甚廣的金融風暴正在席卷而來。
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的埃爾克斯大樓內,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坐在漆皮椅子上安靜地望著窗外,思索著當天下午喬治·沃克·小布什總統(tǒng)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們怎么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事實上,在當年3月美聯儲就已為摩根大通提供了300億美元的救急貸款救助其投行貝爾斯登(正常情況下,美聯儲能夠把錢借給銀行和儲蓄機構),前幾天,小布什政府剛剛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大住宅貸款抵押公司,來挽救公眾對市場的信心。一系列的救市舉措,市場還是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后全面失控。伯南克帶領的美聯儲正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要不要向美國國際集團(資產規(guī)模超過1萬億美元,比雷曼兄弟多出50%以上,業(yè)務覆蓋130多個國家的保險公司)提供緊急貸款。
由于美國國際集團(AIG)是混業(yè)經營,與多家商業(yè)銀行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如果申請破產,不僅會致使其相關企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還會迫使更多公司走向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雷曼兄弟的倒閉已經引發(fā)了市場大震蕩,AIG倒下勢必會給美國經濟致命一擊。倘若美聯儲出手,為AIG提供850億美金的緊急貸款幫其度過危機,就能穩(wěn)住公眾對市場的信心。但如果在獲得這樣一筆巨額資金的救助后,AIG卻依然沒能挺過困難期而走向破產,那就意味美聯儲救助的借款將無法收回,美國經濟將會陷入更加嚴重的衰退。
箭在弦上,美國經濟已經到了至暗時刻,這是一場博弈,也是孤注一擲的選擇。
在美聯儲五位理事會成員表決同意后,美聯儲決定向AIG發(fā)放850億美金的緊急貸款。當然為了公正,AIG必須要接受美聯儲開出的條件:貸款利率高達11.5%,且政府將獲得公司80%的股權(這樣的條件對大多數公司來講是比較苛刻的)。
即便美聯儲是美國最高的銀行機構,但也沒有850億美金的巨額資金可以支配,美聯儲只能求助國會,這意味著,850億美金的巨額貸款要暫時動用納稅人的錢來填補以穩(wěn)定這場動蕩的危機。
危機之前,以兩房為首的金融機構都在不停地向公眾出售打包證券組合瘋賺錢。命運交錯,危機時刻,拯救市場的恰恰是精明交易者口中的“納稅人”。
每一場金融危機的數據背后都隱藏著對金錢的貪婪與人性。
危機過后:重見曙光
在美聯儲多次的量化寬松與救助下,美國經濟終于迎來了復蘇,然而,這場打擊性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仍然殘留著不良影響和讓人恐懼情緒。
邁克爾·劉易斯的《大空頭》中提到“衍生產品就像槍,但問題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所有的問題都應指向禍患的根源——在金錢的誘惑下,信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交易者和投資人開始捂緊自己的口袋,證券行業(yè)(不單單是美國,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應如何恢復此前的繁榮景象,重建大眾對證券市場的信心?
危機過后,證券市場緊接著迎來一場變革。最先是管理部門施加的壓力,證券企業(yè)不得不開始提高產品準入門檻,充分考察發(fā)行企業(yè)的經營狀況,設定合理的代發(fā)標準,以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產品。對于金融衍生品,這場危機就是由抵押證券交易引發(fā)的,證券企業(yè)更應充分認識到其帶來的風險程度,加強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監(jiān)管,促使其交易更加標準化。此外,管理部門建議證券企業(yè)自留一些證券產品,來克制券商在金錢誘惑下的非理性,一旦出現違約風險,證券企業(yè)自身勢必要承擔同樣的風險。由于,抵押證券類金融衍生品的誕生到交易過程還涉及到影子銀行的參與,因此,為了穩(wěn)定金融格局,盡可能讓影子銀行體系在陽光下運作。種種措施,終究是外在的約束。
其實,道理各證券企業(yè)經理人都明明白白,但他們依舊熱衷于在危機時看著鋪天蓋地的金融時訊,眼花繚亂的數據,資深專家的解讀報告,做著最為精明的分析,卻一次又一次的敗給最簡單的哲理。他律不如自律,這一點應該在證券市場中猶如《圣經》一般存在,卻只有為數不多的券商能夠看見。與其被嚴峻的形勢逼迫著改道,不如把這次改變視為一次變強的契機。
只有誠實的企業(yè)才能在交易的過程中賺到錢,被那貪婪的欲望蒙蔽雙眼,短暫的歡愉過后迎來的可能是倒下的風險,以及永難滌凈的污垢與謾罵(即使這家企業(yè)再怎么強大,華爾街已經有著無數的先例)。
換個思維?狹隘一點來說試著從交易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者能夠站得更高,嘗試在危急時刻那些最終能夠帶來幫助的人(納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誰說尚未涉足證券市場的納稅人不會成為交易者?
科技之劍和縮小的黑箱
證券市場中,有時候眼睛比耳朵更會騙人。你所看到的往往可能只是他們想要讓你看到的。擁擠的交易市場中,交易者瘋狂地收集著行情信息,完美的報表,企業(yè)經營變更的記錄,可觀的評級指數,鋪天蓋地襲來的資料信息各有不同,卻又共有所指,幾乎所有的這些信息都在吸引著交易者做出購買決策。
整個股票市場的交易都會在巨大的屏幕上顯示出來,每一股的價格,分分秒秒的交易信息,這讓股票交易多了一些透明性。但在這個投資的大籃子中,對于交易者來說,抵押債券類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卻沒有這樣的優(yōu)勢。想要了解有關信息,他們更多的時候只能去四處打聽。顯然,交易市場中存在一個黑箱,那些為風險承擔者提供資金的股票持有人并不知道風險承擔者在做什么,兩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交易者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這也是他們難以對券商產生信任的根源。
歷經多年的發(fā)展,證券市場已經呈現出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一輪接一輪的演變。面對眾多選擇,交易者早已不再是單純地選擇企業(yè),而是選擇服務。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劍指黑箱,保障交易者做出理性的判斷。
何以為劍?
2019年10月26日,各個新聞平臺隨處可見有關政府部門強調“強化基礎應用建設,把區(qū)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重要突破口”的報道。隨即,10月28日開盤后,A股區(qū)塊鏈板中,有近90股漲停。被譽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永遠不會褪色。
在眾多行業(yè)企業(yè)都在擁抱數字化的今天,受科技影響較深的金融行業(yè)更應率先邁入“科技為劍”的新時代。
早在1867年人們就知道了科技工具對金融行業(yè)的重要性,電報、電話以及彭博終端的出現讓金融大鱷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建立起了相當的信息優(yōu)勢,但那個時期的科技進步影響的是交易信息的傳播速度。隨著通訊工具的普及,這樣的外在優(yōu)勢幾乎消失殆盡,而今,券商和交易者更需要的是能夠影響交易精度的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無疑成了證券市場不可或缺的寶劍。
富有遠見和資金雄厚的證券公司早已在這些新興技術上加大了資金投入,將其運用到中后臺場景中。人工智能常被用來定制化投顧服務,跟蹤產品端風險變動;數字信用評估體系和大數據能夠讓券商更加清楚地了解客戶特征,以合規(guī)管理并進行風險管控;區(qū)塊鏈技術具有分布式存儲數據的優(yōu)勢,可點對點傳輸信息,實現數據的長期保存且不易篡改,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證券交易過程中的透明度,縮小黑箱。
科技之劍出鞘,鋒芒畢露。可惜的是,新興技術特別是區(qū)塊鏈正處于發(fā)展初期,仍存在很多局限;慶幸的是,這恰恰給了證券企業(yè)追趕的時間。
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證券企業(yè)懂得從交易者的角度出發(fā)并用科技之劍縮小黑箱,剩下的便交給時間和人性。
而信任的銷毀,則不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