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的核心精神是創新
百余年前,馮如先生駕駛著有些簡單的“馮如1號”顫顫巍巍地離開地面躍上天空的那一刻,中國人從此結束了對天空的想象,掙脫束縛、飛向藍天。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航空事業走過的第110個年頭,在這一年,殲-20、運-20、直-20藍天聚首,“鯤龍”AG600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成功首飛。
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接受采訪時,說到:排除華為,5G建設將推遲5到10年。記者在日本街頭進行采訪,當地民眾均對中國比日本早半年時間進入5G時代并不驚訝。
2020年初,格力電器以1739件數量位居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第六,與此同時,這也是格力連續四年進入國家知識產權排行榜全國前十,穩居家電行業之首。
軍事、民用科技,方方面面,均都代表了中國的創新實力,全世界不容忽視的力量。
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
創新是一個古老詞語,亦作“剏新”,出自《南史·后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故推斷,“創新”一詞遠在2500-3000年前便已被中華民族創造出。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指南針的前身——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始于戰國;火藥由晉朝葛洪發明(公元265年-420年);雕版印刷術發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
中華民族的創新從未停息,這是刻在骨子里的。
創新的核心不在物質,在于精神
創新的定義:一指創立或創造新的,二指首先。從物質層面來說,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制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就是創新。曾經有一段時間,“懶人經濟”這個詞特別火,大家普遍認為,世界的創新進步,是由懶人推動的。而這不是懶人直接推動的,是由那些善于發現其中核心原因的勤快人決定的。
這里面的深層次含義直接指出矛盾關系是重點。人之所以懶,那是懶是一部分人的天性,是基因的一部分。懶與勤快是一種矛盾。勤快的人是那些打破基因禁錮,能覺醒基因中勤快那部分、能發現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那批人。他們可以通過創造創新,讓懶人一直懶下去,而不會被社會徹底淘汰;也能讓一般人體驗到更便利的衣食住行。
創新與人類進步呈螺旋交替上升,這是世界的DNA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
中華民族的創新是基因中的,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不斷反思,即便已經站在世界前列,也要明確世界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世界。
故,中華民族的創新就是世界的創新。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