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人類首次因為環境問題聚集在一起,在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的斯德哥爾摩市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又稱《斯德哥爾摩宣言》),這是全球環境保護事業的開端。
同樣也是在1972年,我國在北方重工業城市設立了“三廢”治理辦公室。并在七年后,通過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從觀念的轉變到具體政策的實施,從每一個“小我”到全體公民再到全世界,生態文明的繁茂,必然是多股力量共振的結果。
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
上世紀五十年代,陜西省耀縣水泥廠正式成立,作為國家“一五”計劃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陜西省耀縣水泥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批大型水泥企業的代表,在當時號稱“亞洲一號”。經多次擴建,生產規模達到年產水泥500萬噸的生產能力。
1996年11月,由陜西省耀縣水泥廠作為主要發起人,并聯合建材行業多家企業與組織,共同發起設立了陜西秦嶺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其主營業務由水泥的生產與銷售變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與處理,這也就是中再資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如今,中再資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搭建起了10家廢家電拆解廠,年處理1600多萬臺廢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覆蓋絕大多數地區的廢電回收網絡。在對污水、固廢集中化處理的過程中,率先實現回收利用零污染和零排放。
中再資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管愛國在致辭中表示:“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在推動現行業務的基礎上,我們將持續大力弘揚‘誠信、務實、高效、卓越’的再生精神,致力于拓展延伸產業鏈,注重技術研發和業務創新,進一步轉型升級改造。”
從過去的工業文明到如今所提倡的生態文明,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不過需要明晰的是,這個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一代代人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以貫之的成果。
人類認識論和價值觀取向決定了環境的未來
“十一五”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環境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就在今年,經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批準,由北控水務牽頭的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智慧水務專業委員會在京正式成立。這意味“智慧水務”逐步從構想走向現實。
面對互聯網+、AI和IOT“三大浪潮”的影響,相對傳統的環境產業勢必要接受時代的檢閱。就如北控水務集團總裁周敏所說:“沒有一個商業模式是長期存在,也沒有一種核心競爭力可以永遠保持。北控水務利用原有資本、體制等優勢獲得十年快速發展后已經到了極限點,隨著競爭對手等外部形勢的變化,要想在新的十年繼續保持周期性的增長,就必須關注未來,尋找到二次增長曲線破局點。”
事實上,北控水務的戰略一直在迭代,從2016年的生態戰略到2018年的雙平臺戰略,有著國企的品牌、外企的上市融資優勢以及民企的靈活進取方式三重身份的北控水務,通過資產管理平臺與運營管理平臺互為促進、互為支撐的方式,“找足夠的錢,做專業的事”,以此來實現輕資產運營。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放在這里可以延伸出兩層含義:其一,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這一點毋庸置疑;其二,我們所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由人類認識論和價值觀取向決定的,環境問題也是如此。
結語
縱觀環境保護的歷史,恰似一部關于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史。環境問題在形式上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等多重因素導致的,本質其實是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產物。從根源來說,其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里的“天”,是掌管萬物的力量,是大自然擬定的最初的規則。天行有常,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自有一套可以循行的規律,而道亦在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