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募基金發展三十多年以來,從不完善的緩慢發展到爆發后的收斂,私募基金經歷了市場的牛熊起伏,其發展的每一步都表現了投資行業自由發展的情況。相對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是相對小眾且神秘的,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私募證券這樣高門檻、相對不透明、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類型并不是大眾市場所偏愛的,但其最核心的本質——追求價值和真實是一致的。
私募基金的2019年
2019年,相比于2018年的資本寒冬,私募基金是一個豐收的年份,各大策略全線飄紅,民間實戰派異軍突起,“斌諾啟航2號”一騎絕塵,以1389.85%的收益率奪下桂冠,“萬方傳奇1號”和“賽亞成長1號”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分別以686.1%和522.83%的收益率排在榜眼和探花之位,股票策略基金傲視群雄。
然而市場的變化莫測,2017年的白馬股行情,2018年的全年震蕩下行,2019年的結構性行情凸顯,同樣的策略,不同的市場,使得誰都難以獨占鰲頭,每年的排名變化都非常激烈。單一產品盈利的持續性是私募基金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收益和風險的控制,投資組合的兼容性,決定了在市場急劇變化時,是否從先頭墜入墊后的問題。公開穩健增長的業績是民眾投資過程中選擇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2019年私募基金中量化交易產品規模比往年激增,多家量化私募躋身百億俱樂部;外資私募加速進場,備案數量較2018年翻番;上市公司自有資金追捧,全年認購超14億元證券類私募。這都充分說明了私募基金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私募基金完善市場空白,但真實性待提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許多中小企業以及優質的小企業,發展跟進速度相對緩慢,需要私募基金發掘,通過投資者手中的閑置資金,對優質項目進行投資,加速使其壯大,有助于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將資源優化配置,一定程度解決優質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企業并購效率問題,構建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雖然私募基金完善了資本市場,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私募管理制度未健全,監管力度相對較松,導致頻頻出現集資詐騙和操縱市場的現象,私募吸引投資變相公募,降低投資門檻,出現內幕交易等現象。其眾多的問題均指向了真實性與公開的程度。私募基金盡可能的將真實有效的信息,在可靠的信息渠道上披露,可提高人們對私募基金的信任感。
私募基金將邁向規范穩健新紀元
2013年,新《基金法》的正式實施,使私募基金終于走上了正軌,從曾經的灰色產業真正走向了“光明”。
2018年4月27日,頒布《資管新規》,從資管嵌套、資金池運作、非標投資、剛性兌付及非金融機構無序開展業務等維度控制風險。這也意味著基金業將進入更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方向。
2020年1月1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消息稱,自2020年2月7日起,對持續合規運行、信用狀況良好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試行采取“分道制+抽查制”方式辦理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優等生”走快速通道,一日完成備案。這意味著未來更多優質私募基金產品和管理人能夠更快地走向民眾,也意味著私募基金的效率提升與透明度的提升,有益于民眾獲取投資信息。
對于私募基金而言,其實也應該如同公募基金,不是一味追求短暫的高效益,而是堅持不因貪婪而為,堅持規范,分析策略,控制風險,穩健增長。國家一系列去通道、降杠桿的有效舉措,也都是為了促進資管行業更加規范、更加穩健地發展。因為只有在穩健、規范的基礎上才能為實體經濟和基金持有人帶來更多價值。
未來的私募基金或許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的量化分析,用戶分析,智能策略等技術手段,但是其真實性與為他人服務理財的信托精神,是始終需要堅持的,努力為基金持有人提供最透明、最具有制度優勢的資管產品,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活力。
“實業興,則金融興”。穩健增長,基金行業將是其他行業的有效助推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動力。
格物致知,致良知
金融是一場博弈,除了考驗對事物本質的理解之外,更需要對人性變化的理解,貪婪和恐懼是最根本的問題。
私募基金亦是同樣,風險投資投的是赤子之人還是核心價值,私募股權投的親疏關系還是關鍵信息,私募證券所投的是摸頂抄底還是追漲殺跌。
內心純凈至善之人,或許更能夠達到所想之事,也更能夠知行合一。